周易中隐藏的历法丰卦日月食天象解析

上回说到,《丰》卦排在第五十五位,暗喻的是河图十数。巧的是,在《系辞》中,写着河图十数的前一段,也是一串数字:“大衍之数五十,其用四十有九。分而为二以象两,挂一以象三,揲之以四以象四时,归奇于扐以象闰,五岁再闰,故再扐而后挂。这一段文字,据说记载的是“大衍筮法”,是教人算命用的筮法。占筮用的蓍草果真如此吗?一、“大衍”历法之“闰”我们相信,任何一个第一次看见段文字的人,首先想到的不是筮法,而是历法。在这段“大衍之数”的文字中,提到了“四时”和“闰”。这分明是历法的两个要素。先来说说“闰”。“闰”的字形,是“王在门中”之形,历来被认为是王者颁正朔之象。段玉裁就解释说,举行告朔之礼时,王通常居于明堂,但逢闰月,则居于路寝门,所以“闰”字是“从王在门中”。由此可见,王者告朔,是一项宣示自己得天命的隆重仪式。历朝历代,都以“正朔”来宣示自己的正统。巧的是,我们说过,《丰》卦之丰,是文王受命之地。文王在丰建立的灵台,不仅是对自己得天命正朔的宣示,灵台本身更是“视朔”用的观台。(详见周易说文解字系列的《观》卦解析)更巧的是,王者告朔之时通常所居的明堂,与视朔用的灵台是同一组建筑群,而《屯》卦中那“乘马班如”的天驷房宿,也叫明堂!房为明堂。《晋书.天文志》更更巧的是,传说中,房宿这匹龙马身上所绘的河图十数,就是《丰》卦的卦序之数:五十五!更更更巧的是,我们说过,传说中,那位驾着龙马的日御羲和,就是那根据河图而画出了八卦的伏羲!!更更更更巧的是,我们还说过,这辆伏羲所乘,龙马所驾的马车上,还有一个巨大的车盖,名字叫做“寷”,就是“丰”卦的丰!!!伏羲(羲和)驾龙马而为日御二、历法之“岁”说完了“闰”,接下来说说“四时”。四时,就是春夏秋冬。俗话说“四时成岁”,春夏秋冬四时,组成了“岁”。“岁”和“年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。阴历12个月,共天,称为一“年”;阳历天有余,称为一“岁”。年和岁的天数是不同的,所以需要用闰月来调整,古代的历法置闰,是为了调节阴历和阳历,使之能够整齐。简单来说,就是让一“岁”的开头,正好也是一“年”的开头,这一天正好是一个日月相交的朔日。置闰是一件大事,“失闰”,被视为天子的重大过失,是丧失天命的体现。而置闰准确,则意味着天子得到了天命正朔。那么,如何准确地置闰呢?这就需要有准确的日月运行周期。古老的月令《尧典》中就认为,太阳运行一“岁”的周期是天又四分之一天,四分之一天不是整数,要4年才能凑满一天,这样的一“岁”就是天。期三百有六旬六日,以闰月、定四时、成岁。《尧典》太阳运行一周中多出来的这四分之一天,是古代历法中极其重要的参数。学者们普遍认为,战国时期的所有历法,都是以又4分之1天为一“岁”的长度。所以又叫做“四分历”。《尧典》中“期三百有六旬六日”的历法,同样也是四分历。《系辞》中说的“五岁而再闰”,实际上也是四分历的表达:因为每一“岁”都多余四分之一天,四“岁”就多出一整天,所以说“五岁而再闰”。三、历法之“朔”历法中的一“年”,是以朔望月来决定的。朔望月,顾名思义就是与月相有关。从一个朔日到下一个朔日,或者从一个满月(望)到下一次满月的时间长度,就叫一个月,平均为29.天。月亮圆缺12次,就是大约天,称为一“年”。因为一“年”天比一“岁”天要少几天,所以每隔几年就要“闰”上一个月,使“年”的朔日和“岁”首回到基本重合的位置上。逢闰的一“年”就有13个月,月亮圆缺13次,时间是天。,不多不少,正正好好是《周易》的卦爻数量总和。六十四卦,每卦六爻,总数也是。你问《周易》的作者有没有可能想到这个巧合?毫无疑问。我们说过,《周易》的最后两卦《既济》和《未济》,描绘的正是朔日里日月交朔的天象。而日食,必然发生在朔日。因此,验证一部历法是否精确,日月的运行周期数值是否精确,最简单也最直观的方式,就是看发生日食的这一天,是否是历法上的朔日。历法疏密,验在交食。《授时历》。因此,古代的王者告朔和置闰,实际上是一个数学计算问题:如何准确地计算出日月的运行周期,并准确地预测日月交朔的时间,进而推算日食的时间。巧的是,《周易》第五十五卦《丰》,卦爻辞中正好记载了一次标准的日食。(本文为《周易》天文历法密码系列之第二十三。欲知后事如何,且听下回分解。)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aierlanlan.com/grrz/6115.html